![]() |
苗木供應信息 | 苗木求購信息 | 苗木報價 | 苗木品種 | 園林新聞 | 園林助手 | 苗木圖片 | 植物庫 | 園藝 |
中藥材規范種植,應結合土壤和環境等條件,掌握好技術,規范管理,才能確保藥材品質。 分析市場,選擇品種 在市場經濟模式下,作為特殊商品的中藥材,顯示出“多了是草,少了是寶”。如白芷,從2006年的6元/kg逐步上升到2007年8月的15元/kg,有部分藥農分析白芷產量高(500kg/畝)、周期短(8個月)、技術簡單、種植區域廣、當年種植面積大,貨源多等因素,后市價格下滑可能性大,在2007年全國白芷大量產新前,提前幾日收獲出售,獲得了較好的效益。再如白術,2006~2007年種植白術的藥農,在一般管理的情況下,畝產300kg商品,市場價格穩定在40元/kg左右,年畝收益近萬元。在分析市場時,盡量避免“跟風種植”。還要注意物價上漲的“價值觀”。如果某一品種貨少時,即使生產成本再低,社會用量也是不能減少的,再加上人為的炒作和藥商的囤積,價格上漲且上漲空間往往無法控制。相反,如果那一品種貨豐時,即使用工量大,生產成本高,社會用量還是基本穩定的,制藥企業和中藥房,不會因為不該用的品種貨多價低,來替代必須用的中藥材品種。 因地制宜,道地為主 在眾多中藥材種植品種中,各地有各地的道地品種,“一方水土產一方藥”。如吉林人參,遼寧細辛,內蒙古黃芪,甘肅、青海大黃,四川貝母、黃連,云南三七,福建澤瀉,山東金銀花,河南四大懷藥,安徽四大皖藥,浙江浙八味等等。人工種植中藥材,首先考慮質量,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大宗藥材丹參,在中等肥力的沙質壤土生長良好,根條直順,主根粗大、充實,顏色鮮艷,有效成分含量高;白術種植在排水方便、有一定緩坡、砂質壤土的二荒地,就能夠有效減少多種常見病害的發生,減少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根系分布淺且喜肥的半夏,種植在土壤有機質含量1.2以上、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砂質壤土上,就有可能獲得優質高產;深根喜旱、暢銷不衰的甘草,喜歡在較干旱、高操、含鈣質、疏松、偏堿性的沙壤土中生長,根條勻、分杈少、根堅實、毛草少,條草多,高產并優質。另一方面,重點還要考慮地區的自然條件,南方的品種在北方種植,越冬困難,無法完成生長周期;北方的藥材引種到南方,營養和生殖生長失調,旺長不豐收;西北的長光照藥材品種不可種植在我國高溫多雨的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生長后期需要溫差刺激才能完成養分積累的藥材品種,如種植在溫差小的地區,就不可能優質高產。 選育種苗,奠定基礎 目前中藥材種植所用的種苗培育和供應比較混亂,這是影響我國中藥材規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同屬異科、淘汰質劣、帶病帶菌、隔年陳種等,在種苗市場中常見。筆者發現很多中藥材種苗存在問題,如山西臨汾的堯廟,一個藥農種植十多畝“柴胡”,竟是非正品有毒的大葉柴胡;地黃的種苗必須在大田生長中,選育生長勢強、無病蟲害、健壯整齊的單株,通過夏季的倒栽,生長到秋季或越冬后的早春,刨出后作生產栽培用的種苗,不能直接用大田生產的商品小塊莖做種;人工栽培的大宗常用中草藥丹參,傳統上用刨收的鮮根段直接作種根,其出苗時間差別大,病蟲害發生嚴重,抗旱能力差,產量不穩。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2003年用蘆頭做種苗,通過大面積栽培實驗對比,用蘆頭做種苗栽培的丹參單株,發根早、發根多、原有根和新發根膨大時間早、根條粗、苗勻苗壯、根條直順、病蟲害少,平均畝產干品450kg,比用根段栽培增產61.5%。現在生產上采取有性繁殖,培育大量丹參種苗,秋季或早春移栽時,刨出種苗,去除蘆頭以上的莖葉,再剪去下面的部分細根,可獲得大量丹參優質蘆頭(種苗)。所以,為了確保中藥材種植優質高產,建議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個體藥農,一邊搞藥材的生產,同時根據自己的需要,搞一定面積的良種選育,大面積種植基地可聘請有關技術人員專業培育良種,個體藥農可通過咨詢有關人員或聘請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指導。 掌握技術,科學種植 人工栽培中藥材,各個品種有各自的生長習性,對土壤、溫度、水分、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在砂壤土中生長良好的中藥材品種,不能種植在粘重或沙質的土壤中,如丹參、半夏、白術、白芷、地黃等品種。在低溫下完成生長周期的品種,遇高溫會出現枯萎或倒苗,如紅花、白芨、浙貝母等。有的品種喜土壤干旱,如白芍、甘草等;有的品種喜土壤濕潤,如薏苡、澤瀉等;而有的品種既怕旱又怕澇,要保持土壤見干見濕,才能正常生長,如白術、半夏等。各品種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要求也不一樣,如半夏生長前期要求土壤有一定的濕度即可,土壤含水量10%~20%;生長中期土壤要見濕見干,含水量20%~30%,并且空氣濕度要大;生長的中后期,也是塊莖的膨大期,如土壤過濕,含水量超過30%,5天半夏塊莖就會出現大量的腐爛,半個月會迅速蔓延整個田塊,造成大塊莖的全部腐爛,甚至顆粒無收。要求長日照的紅花等品種,如種植在短日照的地區,產量低,質量差。半夏在土壤干旱、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強光照直射,就會倒苗,必須人為采取遮陽措施,才能正常生長。甘草、丹參等根莖類品種,在進入生殖生長的時期,必須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才能完成養分的積累。在中藥材種植生產的實際操作中,怎樣合理調節溫度、水分、光照等之間的關系,就是高產優質中藥材種植技術;有人說半夏在溫度超過30℃就會倒苗,但經筆者多年實踐得出,只要土壤濕潤,含水量20%左右,在隱蔽的環境條件下,短時間溫度達35℃,半夏也能正常生長;即使溫度低于30℃,在干旱(土壤含水量10%以下)強光照的情況下,半夏地上植株也會枯萎倒苗。 適時采收、產地加工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采收當柴燒” ,“當季是藥,越季為草”等等農諺是藥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中藥材種類繁多,產地寬廣,每一品種如何能夠適時采收,獲得優質高產,是中藥材種植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如紅花應在花初開放的第3天,花色由黃轉紅時,及時采摘;金銀花要在花蕾的上部由青變白時,分批采摘;白芷應在莖葉還繁茂時,處暑前后采收,不可過早或晚收;丹參應經受3~4個月的溫差刺激,完成養分積累后,上部莖葉枯萎的秋后或早春根莖萌發前采收,產量高,質量好;人工種植的半夏,適時刨收,加工易脫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過早,粉性不足,影響質量,刨收過晚不僅難脫皮、曬干慢,而且塊莖內淀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產生“僵子”(角質化)質量差,產量更低,倒苗后再刨收,費工3倍還多;根據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多年人工栽培半夏研究結果表明,半夏的最佳刨收期應在秋天溫度降低于13℃以下,葉子開始變黃綠時刨收為宜;黃淮地區氣溫13℃正寒露至霜降期間;長江流域要根據氣溫差別適當向后推遲;東北各地氣溫偏低,要適當提前刨收。多年生的中藥材,應根據生長周期特性和實際長勢,合理確定刨收年限,如白芍,用種子直播的,一般需5年收獲;栽培的白芍苗,需4年收獲;用芽頭繁殖的,3年必須刨收,如推遲采收年限,會加重根莖的木質化或腐爛變質,降低質量,甚至不能藥用。 在產地采收后的中草藥鮮品,本身含水量較多,很容易霉爛變質,所以,一般要通過分級、清洗、刮皮、切片、燙水、蒸煮、熏制、干操等不同的操作環節,進行產地的初步加工,從而達到可以儲存、運輸和投放市場的中藥材產品。不同類別、不同形狀、不同用途的中草藥品種,產地初加工的方法不同,例如花類品種中的紅花、金銀花等,應隨采收隨干操,不可堆積放置,在干燥過程中,不能直接在陽光下曝曬,需在通風的環境下陰干或風干,以防“跑油”;白芷采收后,需先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必須熏硫,再通過陽光下暴曬或大火烘干,讓其迅速干燥;丹參在刨收后,不要移動,并防止雨淋或水洗,在原地使根條軟化后,再用手把軟化的根條捏成束,曬至八成干,堆積發汗6~7天,再繼續曬至全干;中藥材地黃根據加工方法分鮮地黃、生地和熟地,采收后除去莖葉、去除須根、用砂儲存起來做藥用的稱鮮地黃;沒有經砂儲存,將鮮地黃直接曬干或烘干,內部干燥變黑,外部硬實,身干而柔軟的,即是中藥材生地;將生地浸入黃酒中24小時,用微火燉干黃酒,然后將地黃曬干的,稱熟地。中藥材產地的初步加工,是人工種植中草藥形成中藥材的最后一道重要環節,應引起藥農的高度重視,應把現代的高新技術融入到傳統的加工方法中去,以達到提高藥效和有效成分含量,便于包裝、儲存和運輸的目的。 作者: 李洪軍 中國中醫藥報( 佚名)
|
|
若本站收錄的信息無意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謝謝! | |
榆葉梅球、重瓣榆
榆樹小苗、小榆樹
60高萬年青大杯、
50高萬年青批發基
2米高萬年青地籠子
1.8米高萬年青綠籬
1米高萬年青基地批
16杯萬年青小苗、
木春菊大杯小杯、
木春菊產地批發、
木春菊工程苗、成
四川木春菊小苗、
木春菊杯苗盆苗、
20-30公分木春菊綠
16杯木春菊大杯、
20高木春菊工程苗
12杯木春菊小杯、
雞鵝鴨愛吃四倍體
早春二月蘭花諸葛
造型瓜子黃楊價格
1-2米冠金禾女貞球
50-200公分金禾女
80-150公分金禾女
金禾女貞球地苗和
80-120公分金禾女
18杯油麻藤大杯、
2米高油麻藤精品苗
1.5米高黃花槐苗子
白花紅果日本珊瑚
70高黃花槐地籠子
常青藤杯苗、14杯
20公分欒樹綠化樹
精品欒樹工程苗、
紅花繼木綠化小苗
紅繼木工程苗、紅
紅花繼木小苗產地
40高紅繼木大杯、
30高紅繼木杯苗、
今年新采竹柏種子
百慕大草坪、百慕
四季青草坪批發、
四季青草坪、四季
五葉地錦批發基地
五葉地錦綠化苗、
20-250公分薔薇袋
1.5米紅花薔薇杯苗
抗寒耐澇1米高北海
陜西15公分白蠟基
陜西塔柏大型基地
陜西美國紅楓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