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木供應信息 | 苗木求購信息 | 苗木報價 | 苗木品種 | 園林新聞 | 園林助手 | 苗木圖片 | 植物庫 | 園藝 |
植保技術與推廣 --------------------------------------------------------------------------------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地表形態復雜,跨越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常年小麥播種面積366.7萬~466.7萬hm2,是我國最大的冬麥區。小麥白粉病在70年代后期成為本省常發病害,監測和防治小麥白粉病是本省小麥生產季節的重要任務。現就河南省小麥白粉病發生情況及綜合治理成效進行總結,并提出今后的治理對策。 1 發生現狀 1.1 年度流行動態 70年代以來,隨著優良品種的推廣和栽培技術的進步,小麥產量連續增長,由50~60年代的每公頃600~700kg增長到70年代后期的2250kg。到80年代中期,每公頃產量穩定在3000kg以上,1996年以來又增長到4170~4815kg。伴隨著小麥產量的提高,小麥白粉病發生為害明顯加重,年度間沒有明顯的連續性和周期性。80年代以來,流行頻率明顯增大。據統計,80年代有4a發生面積超過66.7萬hm2,每年造成產量損失1.6萬~14萬t,90年代每年發生面積都超過66.7萬hm2,其中有6個年份超過133.3萬hm2,每年發生面積占小麥播種面積的17%~60%,每年實際損失4萬~44萬t,占每年小麥總產的0.2%~2.6%。歷史上以1990年發生最重,1991年次之,1986、1988年發生最輕。 1.2 流行分區 依據各地歷年小麥白粉病發生情況,結合越夏菌原、作物布局、小麥生產水平及地理、土壤、氣候特征綜合分析,全省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可分為6個區:①西部山地越夏區。處于太行山區海拔530m以上及伏牛山區海拔780m以上,是小麥白粉病菌的越夏基地。該區種植小麥0.345萬hm2,秋苗發病最早、最重,春季為害時間最長。②沿黃河稻茬麥重發生區。包括沿黃河6市的稻茬麥區,小麥面積0.225萬hm2,小麥白粉病發生早且重。③沿河平原受害區。該區是指衛河、黃河、沙河、唐河、白河兩岸的沖積平原,種植小麥2.099萬hm2,是全省小麥高產區。白粉病秋苗發病機率較高,春季發生面積較大,是平原麥區白粉病發生最重的區域。④東部平原常發區。該區是指黃河平原和淮北平原除去沿河平原的部分,小麥面積4.948萬hm2,是全省小麥主產區。白粉病發生比沿河平原受害區晚7~10d,發生程度也輕于前者。⑤崗坡丘陵或沙堿地區輕發生區。指山前海拔500m以下的崗坡丘陵及黃河兩岸和故道的背河低洼鹽堿地和沙區,小麥面積2.999萬hm2,小麥產量低,白粉病發生晚,面積小,產量低。⑥南部稻茬麥輕發生區。指豫南稻茬麥區,小麥面積0.615萬hm2。該區距越夏菌原較遠,田間濕度大,秋苗少見病,春季發生晚,病情輕。 1.3 季節流行進程 夏季小麥白粉病菌在冷涼的高海拔地帶(越夏區)自生麥苗上越夏,9月中旬以后,偏北季風增強,病菌隨著氣流傳播到東部和南部秋播麥苗上。由于本省沙河以北地區秋、春季多干旱,全省秋苗發病最早、最重的仍是越夏基地附近的低洼或沿河小麥,沿黃河稻茬區一般在11月中旬見病,其他流行區冬前很少見病。入春后,隨著氣溫升高,平原麥區開始發病。越冬病菌先在發病點周圍形成發病中心,然后依次向水平和垂直方向擴展。越冬菌量中等的年份,4月中下旬進入病害激增期,水平和垂直擴展速率先后明顯增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病莖率、病葉率、嚴重度的增長速率先后達到最大值。進入5月下旬,病情基本穩定;在重發生年,冬前病田率高,4月上旬就進入病害激增期。對于晚播麥,如果5月下旬后溫濕度適宜,病害嚴重度仍會加重。 2 防治現狀 2.1 防治指標 根據河南省各地生產水平不同,推算出經濟允許損失率為1.0%~1.98%,齊穗期防治指標為病情指數4~7,高產田取下限,低產田取上限。何文蘭等也報道過類似結果[3]。可能重發生的年份,要在返青拔節期,根據病株率15%或病葉率5%的指標對個別發生較重的田塊進行化學防治[4]。 2.2 防治措施 在80年代,通常用石硫合劑、膠體硫、退菌特等保護性殺菌劑噴霧防治白粉病,防治效果不理想。1990年小麥白粉病大流行,由于國內粉銹寧等高效治療藥劑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河南省因白粉病、條銹病為害造成98萬t的產量損失。1991年以來,三唑酮(粉銹寧)成為防治小麥白粉病等病害的首選藥劑,每年折純用量370~680t。在使用技術上,一是推廣三唑酮拌種,按100kg種子拌有效成分30g,抑制秋苗期發病,二是根據測報結果,在孕穗至抽穗期白粉病流行始盛期進行大面積噴霧,每公頃用有效成分120~150g,控制后期流行為害,大發生年還要在灌漿初期施第二次藥。據多年調查,采用這些防治措施,對白粉病防治效果達到92%以上。近幾年,為促進小麥生產“兩高一優”的發展,全省大力推廣種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種、底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追肥推遲到拔節后、化肥控氮增磷補鉀等栽培措施,并在一定范圍內示范推廣了禾果利、使百克、抗菌靈等高效藥劑。這些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麥白粉病年年流行的趨勢。 3 問題及對策 隨著小麥高效生產的發展,病蟲害經濟允許損失率的期望值降低,但小麥白粉病等病蟲害重發生的頻率卻在上升,因此必須不斷改進小麥白粉病等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探索高效的技術推廣方法,才可能把小麥白粉病等病蟲害持續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針對小麥白粉病,提出如下問題和治理對策。 1)白粉病抗病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滯后于生產的要求。據1997~1999年調查,河南省主要推廣品種苗期和成株期均高感或中感白粉病,周麥11號、新麥9號、豫展1號、偃展1號、鄭州8761、洛郊918等新品種(系)抗白粉病,應首先在白粉病越夏區、稻茬麥區和沿河平原麥區推廣應用,從根本上抑制其大流行。 2)越夏菌原調查和治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越夏菌源是引起下一年度全省白粉病的最初菌原,其范圍和數量是超長期預測的重要依據,應堅持每年普查,更為重要的是,要采取農業措施和噴藥封鎖的方法減少越夏區自生麥苗和白粉菌原,從宏觀上長期控制小麥白粉病。 3)加強小麥白粉病田間流行模擬模型的研究,提高隔年預報及中短期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更好地指導及時防治和科學用藥。 4)藥劑防治技術需進一步優化。首先,要抓住各個生產環節的主要病蟲害,兼顧其他病蟲害,因時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把防治小麥白粉病與防治其他病蟲害協調起來,制定科學、簡便、高效的綜合防治技術規程。其次,目前大量應用的小麥種衣劑多采用克.多.酮或克.福.酮配方,其中三唑酮含量低,對白粉病、紋枯病、銹病等病害的早期抑制作用差。在改進措施上,一是提高種衣劑中三唑酮含量;二是推廣應用三唑酮或禾果利拌種,濕拌后,立即晾干,隨即播種。據調查,可使小麥次生根增加5~8條,分蘗增加0.7~1.3個,穗粒數增加1.9~7.4粒,千粒重增加2~4.5g。第三,種子處理及中后期噴霧多年連用三唑酮,造成其防效下降,應把三唑酮與禾果利、使百克、抗菌靈等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 5)加強農藥市場管理,防止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統防統治,保證綜合治理技術較好地在生產中應用。( 佚名)
|
|
若本站收錄的信息無意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謝謝! | |
榆葉梅球、重瓣榆
榆樹小苗、小榆樹
60高萬年青大杯、
50高萬年青批發基
2米高萬年青地籠子
1.8米高萬年青綠籬
1米高萬年青基地批
16杯萬年青小苗、
木春菊大杯小杯、
木春菊產地批發、
木春菊工程苗、成
四川木春菊小苗、
木春菊杯苗盆苗、
20-30公分木春菊綠
16杯木春菊大杯、
20高木春菊工程苗
12杯木春菊小杯、
雞鵝鴨愛吃四倍體
早春二月蘭花諸葛
造型瓜子黃楊價格
1-2米冠金禾女貞球
50-200公分金禾女
80-150公分金禾女
金禾女貞球地苗和
80-120公分金禾女
18杯油麻藤大杯、
2米高油麻藤精品苗
1.5米高黃花槐苗子
白花紅果日本珊瑚
70高黃花槐地籠子
常青藤杯苗、14杯
20公分欒樹綠化樹
精品欒樹工程苗、
紅花繼木綠化小苗
紅繼木工程苗、紅
紅花繼木小苗產地
40高紅繼木大杯、
30高紅繼木杯苗、
今年新采竹柏種子
百慕大草坪、百慕
四季青草坪批發、
四季青草坪、四季
五葉地錦批發基地
五葉地錦綠化苗、
20-250公分薔薇袋
1.5米紅花薔薇杯苗
抗寒耐澇1米高北海
陜西15公分白蠟基
陜西塔柏大型基地
陜西美國紅楓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