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介紹
別名:
科、屬:【百合科】,【蔥屬】
拉丁名、英文名:Allium sativum Linn.
特征形態:蒜株高60厘米以上,莖為葉鞘組成的假莖。鱗莖(蒜頭)生地下,由多數小鱗莖(蒜瓣)合生于短縮莖盤上而成。春夏間抽生肉質圓柱狀花葶(蒜薹),頂端著生傘形花序,位于總苞內。花淡紅色,一般不孕,而形成珠芽(蒜珠或氣生鱗莖)。一般依鱗莖皮色分為紫皮蒜和白皮蒜;也可依蒜瓣大小分為大瓣蒜和小瓣蒜;依蒜瓣數分為獨頭蒜、四瓣蒜、六瓣蒜、八瓣蒜等類型。按是否抽薹則可分為有薹種和無薹種。另外,還有一種南歐蒜(A. ampeloprasum)蒜頭特大,味淡,形態類似大蒜,但葉片比大蒜寬大,蒜頭外側著生小蒜瓣,其外包裹革質鱗膜。 蒜屬耐寒長日照植物。生長適溫18~20℃,抽薹要求經過10℃左右的一段低溫時間;形成鱗莖要求12小時以上的長日照和高溫。遇26℃以上高溫植株枯死,鱗莖進入休眠狀態。用蒜瓣栽種。收蒜頭及蒜薹者,在冬季最低氣溫為零下15℃以下的地區(如中國的東北各省)行春播,其他地區行秋播,平畦栽植。收青蒜者在秋涼后隨時可播,用冷床密集栽植,寒冷地區在溫室栽培。抽薹后及時收獲嫩薹,可促使蒜頭迅速膨大。如種蒜蒜瓣太小,或春播過遲、植株生長期間沒有經受足夠的低溫條件,易形成獨頭蒜而不分瓣,也不抽薹。蒜瓣中含有豐富的養分,在黑暗條件下栽培,可長成黃色蒜苗,通稱“蒜黃”。為防止因長期用蒜瓣繁殖而造成的種性退化,也可用氣生鱗莖做種繁殖,以復壯更新。蒜蛆是生長期間的主要害蟲。蒜除以新鮮器官供食用外,鱗莖還可醋漬或糖漬、醬漬,也可干制成蒜粉和加工成脫水片。植株各部分都含有特殊辛辣味的揮發性硫化物,通稱大蒜素,有調味及增進食欲之效,還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可用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種過大蒜的土地,由于土壤中殘留大量蒜的根系,土傳病害較輕,是各種蔬菜良好的前茬。
分布產地:中國原產有小蒜,蒜瓣較小,大蒜原產于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栽培,漢代由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國陜西關中地區,后遍及全國。中國是世界上大蒜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生長特點: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1. 整地施肥,應選擇向陽、背風、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強的肥沃田塊,清除前茬作物殘留物,及時耕翻曬垡,澆足底水,施足基肥(畝施優質有機肥5000~8000千克,20~30千克磷、鉀肥),播種前畦面保持平整、松軟。 蒜怕淹水,選擇介質很重要,要保水力佳也要排水方便,絕不能淹水。 2. 播種育苗,應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播種前應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種子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一般播種適宜深度為3~4厘米。播種后澆透水,為防止干旱,同時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溫保墑,防治土壤結板,提高出苗率。 3. 田間管理,根據大蒜生長需求及時的澆水追肥,中耕除草,在生長期及時噴施壯莖靈,同時還應在孕薹期噴施地果壯蒂靈使地下果營養運輸導管變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強植株抗病力,提高大蒜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