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明參介紹
別名:明參,沙參、明沙參、土明參
科、屬:【傘形科】,【川明參屬】
拉丁名、英文名:Radix Chuanmingshinis Violacei
特征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根頸細長,埋于土中;根圓柱形,長7-30厘米,徑0.6-1.5厘米,通常不分枝,頂部稍細,有橫向環(huán)紋突起,稍粗糙,其余表面細致平坦,黃白色至黃棕色,斷面白色,富淀粉質,味甜。莖直立,單一或數(shù)莖,圓柱形,徑2.5-5毫米,多分枝,有縱長細條紋輕微突起,上部粉綠色,基部帶紫紅色;~多數(shù),呈蓮座狀,具長柄,葉柄長6-18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抱莖,葉鞘帶紫色,邊緣膜質;葉片輪廓闊三角狀卵形,長6-20厘米,寬4-14厘米,三出式二至三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片3-4對,下部羽片具長柄,向上柄漸短至無柄,長卵形,二回羽片1-2對,羽片短柄或無柄,卵形,末回裂片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不規(guī)則的2-3裂或呈鋸齒狀分裂,長2-3厘米,寬0.6-2厘米,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粉綠色,光滑無毛;莖上部葉很少,具長柄,二回羽狀分裂,葉片。恢另敹巳~更小,無柄,葉片3裂,裂片線形,細小。復傘形花序多分枝,花序梗粗壯,傘形花序直徑3-10厘米,無總苞片或僅有1-2片,線形,薄膜質,傘輻4-8,不等長,長0.5-8厘米;小總苞片無或有1-3片,線形,長約4毫米,寬約0.3毫米,膜質;花瓣長橢圓形,小舌片細長內曲,暗紫紅色、淺紫色或白色,中脈顯著;萼齒顯著,狹長三角形或線形,花柱長,為花柱基的2-2.5倍,向下彎曲。分生果卵形或長卵形,長5-7毫米,寬2-4毫米,暗褐色,背腹扁壓,背棱和中棱線形突起,側棱稍寬并增厚;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ㄆ4-5月,果期5-6月。
分布產地:產四川(青北江、金堂、簡陽、蒼溪、威遠、北川、平武、巴中、南川、閬中)、湖北(宜昌、當陽)等地,以金堂、青北江和閬中一帶所產之川明參藥材質量最佳。多為栽培植物,四川平武、北川、南川以及湖北宜昌、當陽等地有野生的。生長于山坡草叢中或溝邊、林緣路旁。
生長特點:生于山坡草叢、溝邊、林緣和路旁,多栽培。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植物特性喜涼爽、濕潤氣候、較能耐寒,不耐高溫。宜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栽種,切忌在粘重、汗?jié)窈秃[石多的土壤栽培。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撒播或條播,8月將拌砂的種子撒入畦面,薄蓋細土和稻稈。條播行距23-27cm,其他要求同撒播。次年8月移栽,按行株距27cm×(5-7)cm開溝,直放種根1株,覆蓋土雜肥和火灰,再覆土超過根頭3cm,并蓋草或稻稈。田間管理分別在兩片真葉期,12月至翌年1月、2-3月追肥,并結合除草。移栽后中耕除草2次,苗高6-10cm,即2月上旬,除留種外,應及時摘去花苔,以促進根部生長。采收加工移栽后于翌年4月上旬,挖取根部,抖去泥沙,剪去殘留葉柄,用竹刀刮去粗皮,置沸水中煮燙透心,經浸漂冷卻,熏硫后,用細繩或竹蔑將根穿成串,晾干,F(xiàn)代加工方法為采用烘干設備處理,無硫處置,對人體危害降低了。病害防治根腐病,晚春多雨及所溫較高時發(fā)生,病穴用石灰粉消毒,發(fā)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注。菌核病,發(fā)病初期可撒1:2混合的草木灰、熟石灰,或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澆灌。黃鳳蝶,幼蟲咬食葉片,幼齡期噴敵百蟲800倍液或Bt300倍液毒殺,或人工捕殺。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長7-20cm,直徑0.5-1.2cm,多不分枝。表面淡黃棕色或灰棕色。質稍硬,斷面粉性,形成層環(huán)明顯,并可見淡黃色小油點。氣微味淡。 【注意】風寒咳嗽者慎服。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外感咳嗽無汗者忌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清肺;健脾肋運。主熱病傷陰;肺燥咳嗽;脾虛食少;病后體弱 【功效分類】養(yǎng)陰清肺藥;健脾肋運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