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高蘭介紹
別名:
科、屬:【巖高蘭科】,【巖高蘭屬】
拉丁名、英文名:Empetrum nigrum Linn.
特征形態::常綠小灌木,莖匍匐或斜生,高20一50厘米;分枝較多,枝紅褐色,幼枝具黃色腺點及白色短卷毛;芽卵圓形,黃綠色。葉互生,有時交互對生或近輪生,線形至線狀長圓,革質,長3一5毫米,寬1一1.5毫米,幼時有疏腺毛,上面中脈凹陷,基部有關節,近無柄。花單性或兩性,雌雄異株或同株,腋生,形小;雄花具短梗,小苞片4,鱗片狀;萼片3,卵形或橢圓形,長1毫米,黃綠色;花瓣3,紫紅色,倒卵形,長約2毫米,上部邊緣內卷,具齒,雄蕊3。花絲線形,長41毫米,花藥橢圓形,于房退化;雌花幾無梗,小苞片4,萼片3,圓形,長約1.5毫米,花瓣長圓形,長約2毫米,具齒,雄蕊退化,子房上位,6一9室,花柱短,柱頭輻射狀6一9裂。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5一8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具6一9核,每核具1粒種子。
分布產地:黑龍江及內蒙古(大興安嶺)、吉林(長白山)
生長特點:在我國,巖高蘭生于我國北部寒溫帶針葉林區的大興安嶺高山頂部,氣候寒冷,極端最低溫達-40-50℃,冬季嚴寒季節長,夏涼,生長期短,風大,年降水量400---550毫米,土壤瘠薄,巖石裸露的惡劣生境。它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喜光及抗風等特性。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巖高蘭的無性繁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劈裂式生長,是巖高蘭自然更新的主要方式;另一種方式是由莖部向地表發生彎曲,被地表浮沙覆蓋后由莖尖處長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一般在資源較貧乏、隨機干擾程度高的條件下巖高蘭以劈裂生長形成的環狀集群為主;反之,以枝條下垂形成新植株為主。調查中發現巖高蘭的劈裂生長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當植株生長到一定階段時,首先莖從基部到根部發生多次劈裂,使主根形成多條,以后地上的莖部也相應發生分裂而形成多個獨立的植株;另一種是莖基部以上的部位先發生縱裂,而根部后發生分離,分裂形成的幾個部分由于遇到的小環境不同,有的枯死了,有的存活下來,繼續生長,最后形成幾個獨立的植株,因此,巖高蘭往往形成環狀的集群。對采于不同地段的即將劈裂的過渡狀態的植株觀察時發現,前一種類型的巖高蘭多生長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段,而后一種類型的巖高蘭多生長在坡底或地勢相對低洼等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環境中,這一現象說明水分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劈裂生長的發生過程,而在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的情況下,風力和溫度等外部條件對地上部分的劈裂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巖高蘭對雨水的依賴性和敏感性很強,常以“假死”的方式度過不良環境,并保持春、秋兩次開花的習性,其種群的繁衍以營養繁殖類型為主,劈裂生長又占有較大的比重,這很可能是其遠祖逐漸適應現代荒漠干旱氣候條件的結果。此外,劈裂生長是該地區一些強旱生小灌木對干旱環境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植物體通過對不同的環境條件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去延續后代、傳遞基因,這是植物對環境長期適應的最大保證。雖然劈裂生長的機理問題還在研究之中,但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態適應意義,它不僅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而且對植物擴展空間、擴大種群、增加繁殖途徑、分攤風險、提高適合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環境中生存的一種積極的適應。造林地的選擇為了培育速生、豐產、優質的巖高蘭,造林前,必須根據對立地條件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氣候、土壤和地形條件。(1)氣候條件。應根據各個的生長發育特性,選擇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栽植,既是要選擇適宜生長的環境氣候問題。(2)土壤條件。生長快,有強大的地下鞭和根。因此要求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土或砂質壤土。在堿性土上生長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過于粘重瘦薄的土壤不利于發展散生竹。(3)地形條件。要特別注意選擇適宜的地理條件,干燥多風的山背、山坡和容易積水的洼地不利種植。造林季節巖高蘭在3-5月出筍成竹,1-7月生長旺盛,8-10月排芽,所以秋末冬初氣溫下降,雨季未結束季節(9月至次年10月)是巖高蘭造林的良好季節。但干濕季節分明地區,以雨季造林較好。造林整地整地是造林的重要一環。整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造林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通過整地可以創造適成活和成長的環境條件。造林整地分為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等三種,翻挖土壤深度達30厘米以上。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挖種植地后,再打好定植溝、栽竹,按4×4米的株行距開挖定植溝,以長0.8-1米,寬0.3-0.5米,深0.3-0.4米的規格開挖,每畝定植42株。帶狀整地是進行等高線整地,采用此法能減少水土流失,選確定定植距,再進行整地,挖定植穴。塊狀整地是針對30度以上的陡坡地,采用此法能減少水土流失,先確定定植點后,再進行整地,挖定植穴。全面整地能徹底改變造林地環境條件,有利于散生竹造林成活和成林。同時造林后2-3年內,可以混作,以耕代撫,既能促進竹鞭和新竹生長,又可增加糧食收益。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全面整地。但是坡度較大的造林地上,進行全面整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在勞動力不足的地區,進行全面整地也有困難,尤其是山高坡陡,以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較為適宜。4、栽植前的苗處理(1)、起苗后,注意保濕,尤其不能在太陽下暴曬,若莖稈失綠變白的就不能栽成活。(2)、栽苗前用ABT-1號植物生根液10PPM濃度均勻噴濕鞭根后栽培。栽植方法采用4×4米的株行距,按長×寬×深(米)=0.6×0.5×0.4挖塘后定植。運到后及時栽植,先將表土填入塘底,并施入土雜肥5-10公斤或過磷酸鈣0.5公斤與表土拌勻,厚度10至15厘米;將苗放入塘中,填入表土后再填底土,使根舒展,與土壤密接,栽植時做到苗正、不要露根、壓實,然后灌足定根水,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覆蓋一層稻草或地膜,增加保濕和保溫,保證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