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花蘭介紹
別名:
科、屬:【蘭科】,【壇花蘭屬】
拉丁名、英文名:Acanthephippium sylhetense Lindl. Gen.
特征形態:假鱗莖卵狀圓柱形,長達15厘米,基部粗1.5-4厘米,具2-4個節,被數枚大型鱗片狀鞘;鞘膜質,彼此套疊,寬卵形,先端急尖,在假鱗莖由下至上逐漸變大。葉2-4枚,互生于假鱗莖上端,厚紙質,長橢圓形,長達35厘米,寬8-1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狹為長2厘米的柄,通常具5條主脈。 花葶肉質而肥厚,長15-20厘米,基部具數枚寬卵狀披針形的鱗片狀鞘;總狀花序具3-4朵花;花苞片深茄紫色,凹陷,卵形或長圓形,長2-2.5厘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淺茄紫色,長3-4厘米;花白色或稻草黃色,內面在中部以上具紫褐色斑點;中萼片近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厘米,上部外折,先端鈍,具7條脈,側萼片斜三角形或鐮刀狀長圓形,比中萼片長,上部外折,先端鈍,基部歪斜而貼生在蕊柱足上,具7條脈;萼囊短而寬鈍;花瓣藏于萼筒內,近卵狀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1厘米,先端鈍,基部收狹為爪,具7條脈;唇瓣3裂,以長約2厘米的爪貼生于蕊柱足的末端,爪黃色帶黃褐色斑紋;側裂片白色,近直立,鐮刀狀,圍抱蕊柱;中裂片檸檬黃色,肉質,舌形,向外下彎,比側裂片長,先端鈍、全緣;唇盤白色帶紫褐色斑點,具3-4條上緣帶齒的褶片狀脊;蕊柱白色,長約1.5厘米;蕊柱足白色帶紫暈,長約2厘米,與蕊柱成直角彎曲。
分布產地:生于海拔540-800米的密林下或溝谷林下陰濕處。 【國內】產臺灣(臺北、烏來、大雪山、高雄、蘭嶼)和云南南部(勐臘、景洪)、喜馬拉雅山脈。 【國外】分布于錫金、印度東北部、緬甸、老撾、泰國和馬來西亞。
生長特點: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