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樹介紹
別名:欒樹
科、屬:【無患子科】,【欒樹屬】
拉丁名、英文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特征形態: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冠近圓球形。樹皮灰褐色,細縱裂。小枝稍有棱,無頂芽,有明顯突起的皮孔。奇數羽狀復葉,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成不完全的二回羽狀復葉,小葉7~15枚,卵形或橢圓形,先端尖或漸尖,葉緣具粗鋸齒,近基部常有深裂片,葉片表面深綠色,葉背有時沿脈有毛。6~7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金黃色。蒴果,果皮薄膜質,三角狀卵形,狀似燈籠,8~9月果熟,成熟時橘紅色或紅褐色。種子圓球形,黑色有光澤。同屬的樹種還有羽葉欒樹(Koelreuteria bipinnata),又名復羽葉欒樹、西南欒樹。二回羽狀復葉,互生,羽片5~10對,每羽片具小葉9~15枚,長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具不整齊尖鋸齒。
分布產地:產于中國北部與中部,北自東北南部,南到長江流域及福建,西到甘肅東南部及四川中部均有分布,而以華北較為常見;日本、朝鮮亦產。多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及平原,最高可達海拔2600m。
生長特點:喜光,耐半陰。耐寒。不擇土壤,耐干旱、瘠薄,也能耐鹽漬及短期澇害。深根性,萌蘗力強。有較強的抗煙塵能力。
主要價值:欒樹樹冠整齊,枝葉秀美,春季嫩葉紅色,秋季葉片鮮黃,宜作庭蔭樹,風景樹及行道樹。
培育技術:以播種為主,分蘗、根插也可。秋季果熟時采收,及時晾曬去殼凈種。因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如不經處理第二年春播,常不發芽或發芽率很低。故最好當年秋季播種,經過一冬后第二年春天發芽整齊。也可用濕沙層積埋藏越冬春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