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果介紹
別名:地枇杷、地瓜藤、地石榴、過山龍、匐地龍
科、屬:【桑科】,【榕屬】
拉丁名、英文名:Ficus tikoua Bur.
特征形態:為匍匐木質藤本,有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葉堅紙質,倒卵狀橢圓型,長約1.6—6厘米,寬約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型或淺心型,邊緣有細或波狀的鋸齒,具三出脈,側脈3—4對,上面被短毛;葉柄長1-2厘米花序托具短梗,蔟生于無葉的短枝上,埋于土內,球型或卵球型,直徑4-15毫米,熟時紫紅色(可食);基生苞片3;雄花生于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野地瓜全株有乳汁,長達10余米,匐地而生,觸地易生須狀不定根,形似巨型蜈蚣,故又稱匐地蜈蚣。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春季扦插的枝條,至當年冬季即可覆蓋約2平方米的地面。野地瓜的莖蔓柔軟而堅韌,一年生的莖蔓可承受30~40公斤的拉力,是編織筐簍及藤制工藝品的好原料。葉長2~6厘米,寬2~4厘米,翠綠色,經冬不落,是草食動物的好飼料,尤其是兔子、洋、鵝等視之為冬季的美味佳肴。花單性,簇生或單生于葉腋或分枝處。野地瓜果實球形,直徑1.5~2.5厘米,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分布產地:國內分布:產湖南(龍山)、湖北(南漳、十堰、宜昌以西)、廣西(大苗山)、貴州(納雍)、云南、西藏(東南部)、四川(木里、屏山等)、甘肅、陜西南部。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阿薩姆)、越南北部、老撾也有分布。
生長特點:海拔400-1000米較陰濕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
主要價值:園林是水土保持植物。 野地瓜適宜于公園或易遭游人踐踏的場所綠化,可承受眾多游人踐踏。野地瓜因為這種堅韌而繁茂的莖蔓總是縱橫交錯地生長著,這樣就會自然的“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將表面松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它地被植物所不能及的,堪稱防沙固土的絕品。野地瓜還可作水果栽培,適合套栽在果園里,使傳統的單季果園成為雙季果園。亦可作觀果、觀葉吊掛盆景,柔韌翠綠的莖蔓瀟灑飄逸,具有“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美景。食用野地瓜榕果成熟可食。[1] 藥用藥用主治 根:苦,寒。清熱利濕。用于泄瀉,黃疸,瘰疬,痔瘡,遺精。[1] 地果 薛進澤供照 莖葉:清熱利濕;活血解毒。用于風熱咳嗽,痢疾,水腫,經閉,帶下病。[4] 花:用于遺精,滑精。[4] 果實:清熱散寒,祛風除濕。用于咽喉痛。[4] 民族用藥 【水藥】要我,地瓜藤:莖、葉、果實或全草治疳積《水醫藥》。 【彝藥】基留區作,穿地龍:全株治膀胱結石《桂藥編》、《民族藥志三》。 赤斯:根、葉或全草:主外傷出血,瀉痢,痔瘡出血,產后出血,風濕關節疼痛,肺病,小兒消化不良《彝植藥續》。帶菌包的皺縮葉及全株治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刀傷出血,跌打損傷;根治痢疾《大理資志》。紹杰買拜日:地石榴寄生全株治喉炎,尿路感染《滇省志》。 地板藤:全草用于風寒濕痹,肝膽濕熱,泄瀉痢疾,夢遺滑精,瘰疬消渴,痔瘺腫毒《哀牢》。 【拉祜藥】米克:全株用于腎炎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婦女乳汁不通,乳腺炎《滇省志》。米克:全株治腎炎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婦女乳汁不通,乳腺炎。感冒,咽喉炎,扁桃腺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風濕骨痛《拉祜藥》。 【哈尼藥】尾抄牢俄:全株用于腎炎水腫,膀胱炎《滇省志》。味朝勞俄:根治膀胱炎,尿道炎《滇藥錄》。習谷妮腔:全草治感冒,扁桃腺炎,消化不良,膀胱炎《哈尼藥》。 【侗藥】教登鮮Jaol demh xeens,商巴把堆(Sangp bic bac dih)全株:主治朗鳥嘰茍沒餿(小兒隔食),高給(腹瀉)《侗醫學》。登恩,登狼(三江語):葉治瘡癤《桂藥編》。登恩:葉治瘡癤《民族藥志三》。馬滑:根、葉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 【苗藥】真巴苦(融水語):全株治淋巴腺炎《桂藥編》。地瓜藤,地枇杷,攔路虎,真巴苦:藤莖用于跌打損傷,腰肌勞損,風濕筋骨痛,夏季暑邪引起腹瀉,痢疾,小兒形體瘦弱,食積腹痛;果實用于肺虛咳嗽,痰中帶血《民族藥志三》。 【瑤藥】洗姑咯(金秀語):全株治月經不調,產后缺乳《桂藥編》、《民族藥志三》。爬地牛奶(ndoin ndeic ngungh yorx),上樹螟蟻:全株用于外感風熱咳嗽,小兒消化不良,濕熱黃疸,風濕痛,月經不調及產后缺乳。 【壯藥】得籠(扶綏語),棵馬暖(天峨語),臘丁(靖西語),仁美,鉆地龍(大新語):根莖治胃潰瘍出血,痢疾,腰痛,風濕,跌打;葉治腹瀉,刀傷出血;全株治肺結核,手足麻痹《桂藥編》。得龍,棵馬暖,鉆地龍:根莖治胃潰瘍出血,痢疾,腰痛,風濕,跌打損傷《民族藥志三》。 【白藥】潘兇,雞耕寡:全株治痢疾,腰痛,瘰疬,風濕痛,毒蛇咬傷;花治遺精,滑精《滇藥錄》。painlxionl,攀兄,zorxgux,皺鼓(大理,賓川),watxiolgut,挽兄果(劍川),taxbairx,塔擺(云龍寶豐):全株治婦人濕熱帶下,月經量少,淋癥,水腫,濕熱黃疸,婦人子宮下垂,滑精,癆傷溺血,小兒夜尿,消化不良:果實治肝腎虛帶下《大理資志》。 【納西藥】全株治婦人濕熱帶下,月經量少,淋癥,水腫,濕熱黃疸,婦人子宮下垂,滑精,癆傷溺血,小兒夜尿,消化不良;果實治肝腎虛帶下,滑精《大理資志》。 【佤藥】地石榴,地板滕:全株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尿路感染《中佤藥》。 鮑地,奴鮑地:全株治膀胱炎,腎炎,陰道炎,扁桃體炎,咽喉炎,感冒《滇藥錄》。 【土家藥】地枇杷,過山龍:功用同苗族《民族藥志三》。 攔路虎:全株治腹痛水瀉,食積,噯氣吞酸,小兒疳積,跌打損傷《土家藥》。
培育技術:繁殖方法陰天在野外采集野地瓜健壯匍匐莖,及時將其處理為長5cm、10cm 、15 cm 、20 cm 的插穗;插穗保留的葉片有4種規格,即不 留葉、留1/2 葉、1/3 葉和1片葉;激素濃度4個水平,即100ppm 、200 ppm 、300 ppm 和 500ppm ;扦插基質 4 種:黃心土、河沙、河沙+珍珠巖(1:1)、黃心土 + 河沙(1:1)。將不同長度插穗分類捆成束后及時分別浸泡于不同激素濃度的溶液中2h后,插穗分別扦插于不 同基質的插床上。 扦插管理 插床先用多菌靈500倍液消毒處理,將處理好的插穗按試驗要求扦插于插床后,將基質稍加壓實并噴透水,即時搭建遮陽網防止水分蒸發,降低插床溫度。噴水次數和每次噴水量根據天氣情況靈活掌握,一直保持床面濕潤,扦插15d后,逐漸減少噴水次數,并即時除去床面雜草。[2] 病害防治病狀 蔓發病初期節部產生油浸狀褪色裂紋,并分泌出膠脂。病情嚴重時,蔓上裂紋部位出現爆裂,主蔓基部裂開口還會流出灰、紅色膠狀液體,俗稱“爆血管”;側蔓裂開后,產生白色油狀物。部分植株出現生長發育緩慢或停止生長;重者全株死亡,蔓干燥后呈赤褐色。[3] 病原 由殼二孢屬真菌引起蔓枯病。屬于真菌性病害,分生孢子器黑色,圓形至扁圓形,有孔口,著生在寄主組織內,部分露出。主要以寄生為主,為害瓜類的蔓,引起裂蔓。[3]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寄生于作物體上。天氣因素對病害的發生流行至關重要。在溫度變化大時,病害會產生嚴重。當天氣變化不定時,高溫高濕,更致使病害流行,蔓延速度加快。此外,在地勢低洼、作物枝蔓茂密、通風不良、濕度大、作物長勢弱等條件下發病嚴重。[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一般選用耐熱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選擇干爽、排水良好的地塊栽培,合理定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抵抗力、減輕發病。 3、藥劑防治: ①用純品甲基托布津100倍兌水直接涂抹病斑,同時用急救液加純品多菌靈(不含硫的)600-800倍噴霧;用純品甲基托布津1200-1500倍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一般噴3次即可。 ②用杜邦萬興100倍兌水直接涂抹病斑;同時用急救液加杜邦萬興1200-1500倍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一般噴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