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花蓮子草介紹
別名:
科、屬:【莧科】,【蓮子草屬】
拉丁名、英文名:Alternanthera pungens H. B. K.
特征形態:莖披散,匍匐,有多數分枝,伏生白色硬毛。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葉片卵形、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先端圓鈍,有一短尖。頭狀花序無總花梗,1~3個腋生,白色,球形或長球形,長5~10mm;苞片披針形,長約4mm,先端有銳刺;花被片大小不等,2外花被片披針形,長約5mm,花期后變硬成銳刺,中部花被片長橢圓形,長3~3.5mm,扁平,近頂端牙齒狀,凸尖,2內花被片小,凸形,環抱子房;雄蕊5;退化雄蕊遠比花絲短,全緣、凹缺或不規則牙齒狀。
分布產地:分布于南美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等地,生長于海拔8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多生在路旁陽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國分布現狀:四川西南部、云南、海南、香港、福建南部
生長特點:適應能力強,可生長在褐土、鐵礬土、半不毛之地、平原、干熱河谷等環境下,常見于小溪畔、排水溝道、路邊、農家庭院、海邊曠地、耕地邊、河漫灘、荒地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