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竹介紹
別名:
科、屬:【禾本科】,【大節竹屬】
拉丁名、英文名: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
特征形態:竿高達15米,直徑10厘米,但常見者生長較矮小,新竿深綠色,無毛,節下方明顯具白粉,老竿漸轉為綠黃色或黃色,并常具不規則的褐紫色斑點或斑紋;中部節間長達40-50厘米;小竹的竿環常甚隆起,高于籜環,大竹的竿環僅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分枝,枝開展。筍多為淡桔紅色或淡紫紅色,受蟲害時筍常為黃色;籜鞘脫落性,背面淡桔紅色、淡紫色或黃色,具黑褐色條紋,疏被刺毛和白粉,無斑點或有時具細小斑點廣籜耳通常較小,為籜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呈鐮形,具放射狀繼毛;小竿的籜鞘背面常光滑無毛,無籜耳和繼毛;籜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狀隆起,高約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纖毛;籜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基部常向內收窄,綠色,具明顯紫色脈紋。末級小枝通常僅具一葉;葉鞘紫色,稀為2葉而下部葉鞘超越上部者;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8—22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無毛,下表面呈粉綠色,次脈4—6對,小橫脈明顯。花枝通常無葉;假小穗單生或2枚著生于具花小枝之各節,形粗大,狹紡錘形,體微扁,長6—8厘米,寬約1厘米,苞片4—8片,較穎為薄;小穗含小花6—8朵;小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無毛;穎片常為4片,基部穎長5—10毫米,上部者則較長較寬,形同外稃,無毛而有光澤;外稃長約1.5厘米,寬8—10毫米,先端鈍,但具小尖頭,背部圓拱,無毛而有光澤,具11—15脈;內稃較窄較短,長約1厘米,先端鈍,背部具2脊,全體無毛;鱗被3,近相等,寬披針形,無毛,花藥黃色,長4—5毫米;子房、花柱均無毛。筍期4月,花期6—7月。
分布產地:產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區。
生長特點:多生于常綠闊葉林內
主要價值:
培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