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牽牛介紹
別名:矮牽牛
科、屬:【茄科】,【矮牽牛屬】
拉丁名、英文名:Petunia hybrida
特征形態:一、二年生草花,花期在12月至翌年5月(華東地區4月至霜降),莖直立或橫臥。花型有單瓣或重瓣。花色有白色、紅色、桃紅色、紫紅色、橙紅色、紫藍色、紫黑色或具斑條等。
分布產地:巴西
生長特點:性喜溫暖,忌高溫多濕,陽性植物,需強光。每年5月梅雨季后生長發育逐漸轉弱。
主要價值:花多,花期長,適應性強,作盆栽、吊盆、花臺及花壇美化,大面積栽培具有地被效果,景觀瑰麗、悅目。
培育技術: 種子細小,每克約7000~14000粒,商業上常以粒計量,并提供丸粒化的種子(Pelleted seeds)。矮牽牛的播種時間因氣候及開花日期而有變化。北方地區以冬春季節在溫室播種為主,這樣可以自5月份開花,應用于綠地。南方地區則以夏末初秋播種,冬春開花應用。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四季分明,一般避開酷暑季節生長開花,常在秋季播種,小苗越冬(0℃以上),春季開花,這樣的株形質量最佳,但生長期也是最長的。這一地區如能在夏季(6~7月份)設法在冷涼的環境播種育苗,結合矮壯素的應用,可以在10月1日提供開花植株,應用于綠地。播種育苗宜采用輕質的介質,pH值大于5.8,發芽溫度為21~24℃,約10~12天出苗。育苗管理詳述如下:第一階段:胚根展出,約3~4天。這一階段的主根長約0.5厘米,子葉開始萌動。可用細的蛭石略蓋種子以保持介質濕潤,介質溫度22~24℃。介質pH值5.8~6.2;EC值小于0.75,本階段可用25~35mg/L氮肥,或用含鈣和鎂的復合肥料,如(13-2-13-6Ca-3Mg)。100~1000lx的光照,會有利種子的萌芽。苗期避免長日照導致小苗過早開花。第二階段:本階段小苗根系長1.5~2.0厘米,子葉充分展出。真葉開始萌動。適當降低介質溫度,促進根系生長。介質溫度為18~20℃為宜。用氨態氮為主的復合肥料(15-5-15)及含鈣的復合肥料(13-2-13-6Ca-3Mg)交替使用。這將有利葉片及嫩枝的生長,施肥量以保持EC值在1.1~1.5為宜。光照以短日照為好。第三階段:本階段根系生長旺盛,長2~3厘米,植株已具4~6張真葉。最好使介質在一天之間有明顯的干濕交替。矮牽牛根系的生長空氣要求較高。介質溫度仍維持在18~20℃。施肥方法同第二階段,當嫩枝生長時采用氨態氮;當出現徒長時,采用含鈣、鎂的復合肥料。EC值在1.0~1.5為宜。第四階段:本階段是根系將介質團成根球,以待上盆,植株約3厘米高,具6~8張葉片。介質仍希望在一天內有干濕交替,以確保介質中含有足夠的空氣。16~18℃的溫度有利于練苗,但不宜低于14℃,否則會延遲開花。施肥同第三階段,EC值可升至1.5~2.0。光照度可以加強至4500~7000lx,不宜高于35000lx。注意防止日照長度超過12小時,有利于保持小苗保持營養生長,防止小苗過早開花。移植/上盆 如非穴盤育苗,采用育苗盤一般當出苗后,有2~4張葉片時需移植一次。當有6~8張葉片時便可以上盆,用10~14厘米直徑盆。上盆用土以培養土為宜,pH值5.8~6.2,如大于6.6會出現缺鐵而引起的黃葉。溫度調節 上盆初期,氣溫仍保持18~20℃,隨后可以降至12~16℃。溫度低有利于植株的積累,使其基部分枝增強,可最低至3℃,但長時期溫度過低也會引起黃葉。濕度控制 忌介質水分過多,保持介質的干燥非常重要,因此盆栽土壤宜排水良好,生長初期可以適當多給水分,但在出圃前一周左右宜保持干燥,防止徒長。光照調節 矮牽牛需要在長日照條件下開花,短日照會抑制花芽,可提供13小時的日照長度。當光照較弱、日照較短時,可補充光照約4500~7000lx會有利于開花。施肥管理 為使植株根系健壯和枝葉茂盛,不斷的施肥非常重要,用復合肥料(20-5-30)和含鈣鎂的(13-2-13-6Ca-3Mg)交替施用。保持介質的EC 值1.0~1.2。對于藤本矮牽牛品種施肥量宜大些,施肥濃度由一般品種100~150mg/L提高到200mg/L,介質EC值也可為1.2~1.5。葉片如出現條狀黃化,常為缺硼和鈣引起,可用硼40~60mg/L或鈣的復合肥料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