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桐鄉市林業局會同桐鄉六中教育實驗集團康涇校區暑期綜合實踐小組,以桐鄉古樹名木保護和利用為主題,通過問卷調查、參觀走訪、資料查閱、實地調查等方式,深挖古樹內涵、梳理文化脈絡,探尋文化源泉、講好古樹故事,學習科學防護,保護古樹生態。第五期讓我們走進桐鄉市梧桐街道古楸樹的故事。
梧桐街道上的大樹弄因大樹而得名。而說起這棵大樹,必定要說到倪鴻明這個人。倪鴻明出生于十九世紀末,年輕時在北港街東信昌商行學生意。東信昌商行一直從事煙片、蠶繭、糧食等多種經營,煙片和蠶繭產品還遠銷大城市甚至國外,可謂富甲一方。倪鴻明踏實能干,深得老板賞識。倪鴻明的子女們被母親楊蘭珍千叮嚀萬囑咐,做人要善良、寬容、低調。
說起那棵大樹,倪鴻明的外孫女施建新記憶猶新。外婆曾告訴她,這是一棵楸樹,在外婆小時候就已經長成。這樣說來,這棵樹至少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存在,樹齡少說也有150年。童年時,施建新只要清晨打開門,就能看到大樹枝繁葉茂,聽到喜鵲喳喳地歡叫。每年春天,樹都會開粉紅色的花朵,她就摘下許多,用線穿成花環戴在脖子上。“這是我一輩子都不能忘懷的情景。”而倪鴻明的孫子倪衛強同樣是伴隨著這棵大樹成長起來的,大人們說,每年都看著他和樹一塊嗖嗖地往上長。每天他都會在樹底下玩,還看到膽大的鄰家小伙伴爬到樹上去掏鳥窩。直到有一天,一個淘氣的小伙伴從樹上摔下來,頭上還摔了個窟窿,鮮血直流。自此之后,奶奶就特別留心,再也不讓小孫子爬上樹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為慶豐路改造,倪家搬出大樹弄,大樹弄也就成了落筆在“志”里的文字。再以后,在大樹周圍,有人種了不少香樟樹,遮天蔽日,擋住了這棵大樹的采光,也偷去了不少養分,使得這棵樹好幾年竟開不了花。樹逐漸枯萎,像人上了年紀一樣日漸消瘦,最后只剩下一張枯樹皮。施建新和倪衛強每次經過這里,都心疼得不行,常常打電話、傳口信,希望政府挽救它。果然,后來幾年,他們發現樹的北段終于又開始慢慢冒出新芽,然后每到花季,又開出滿樹的花朵。如今,古樹茂密旺盛依然。施建新說:“每次路過這里,我們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看到滿樹繁華,總要忍不住拍幾張照,傳給家人。”
大樹弄隨著城市更新不復存在,而曾經與它朝夕相處的人家也都搬到別處,過上安安靜靜的生活,唯有這棵大樹依然矗立在那里,郁郁蔥蔥,茁壯挺拔。
(桐鄉市林業局)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